|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主要内容:
2018年中国境内企业跨境并购环境整体趋冷,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寒冬”。一方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企业基本面恶化导致了其跨境并购的意愿与能力有所降低,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上升也导致中国境内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的忧虑增加;另一方面,国内对跨境并购的政策由严监管向引导规范发展转变,而境外欧美市场普遍加强敏感行业跨境并购的审核,跨境并购政策环境体现出“内松外紧”的趋势。
2018年中国境内企业跨境并购体现出五大特征:一是交易数量及规模均显著下降,数量由2017年的637笔下降至488笔,金额也多年来首次下滑,由2017年的1804亿美元下滑至898亿美元;二是并购标的重点区域由北美和欧洲向东南亚和北亚转移,对东南亚标的的并购金额及其占比由2017年的99亿美元和5.5%上升至2018年的235亿美元和26.2%,而对北美和欧洲的标的金额及占比均有明显下滑;三是并购整体正进一步由资源合作导向型向技术引进和市场拓展导向型转变,计算机与电子、医疗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并购金额排名靠前,资源合作导向与市场拓展导向行业的并购此消彼长,按区域来看,中国境内企业对欧洲和北美市场的并购以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对拉美市场的并购以资源合作为主,对北亚和东南亚市场的并购标的的行业分布较为多元;四是并购主体双方特征较为明显,从并购者角度来看,上市公司在中国境内企业跨境并购中的占比提升,民营企业仍是跨境并购的主力军,从出让者角度来看,发达国家中,美国、英国、德国排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而新加坡、加拿大、法国、瑞典、卢森堡、日本等排名有所上升;五是并购支付方式仍以现金为主,估值略微修复,2018年中国境内企业跨境并购纯现金支付的交易数量及金额占比均保持在90%以上,其他支付方式未见明显普及,估值方面,跨境并购估值略微修复,但近两年保持回归理性的趋势。
在中国境内企业跨境并购整体降温的环境下,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是其“星星之火”:一是并购规模保持了一定的韧性,交易数量下滑幅度略小于总体交易数量,交易金额与2017年基本持平,在整体跨境并购中占比由15.5%翻番至31.2%,体现出跨国金融合作平台初步搭建成形、人民币互换推进的成效;二是并购标的进一步向东南亚集中,新加坡凭借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中新“互联互通”的深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保持了强大的影响力;三是行业分布方面技术引进与资源合作导向并重,计算机与电子、医药、油气、采矿、化工等行业交易金额排名均较高;四是美元与人民币结算比例均下降,新币上升,新币在跨境并购支付中的占比大幅提升,相反美元和人民币的结算金额占比均大幅下滑,分别由45.1%和26.3%下滑至24.6%和7.0%,2012年来首次出现美元与人民币合计占比不及总金额一半的现象。
展望2019年,我们认为中国境内企业跨境并购可能呈现五大趋势:一是2019年中国境内企业跨境并购规模仍将承压,二是不同并购区域将持续体现并购类型的分化,对一带一路沿线与中国香港标的的并购热度有望提升,三是以电子及计算机、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行业仍将是2019年的并购热点,四是上市公司将成为最重要的并购主体,五是并购支付方式将更加多元化,人民币交易占比有望提升。
ee7d3409-f099-45b8-8b18-37f041d317d6.pdf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