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随着Q2基金季报(以普通和偏股型基金为样本)的公布,我们发现内外资对于消费股的配置决策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具体而言,我们将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1、在消费领域,Q2外资和内资配置实际情况如何?2、当内外资决定配置消费时,会如何思考对方?3、从Q2内外资的配置博弈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具有投资价值的线索?需要提醒的是内资主要以普通和偏股型基金为样本的主动型基金,外资主要以陆股通为样本的北上资金。
外资和内资对消费的配置行为出现明显差异,Q2外资在内资抱团时实际减配了消费。具体而言,从调整后配置比例变动来看(剔除价格因素),国内基金在二季度大量增持了食品饮料和家电板块,配置比例分别提高2.46pct和1.17pct,而外资在国内基金消费抱团的时候非但没有加入,反而减配食品饮料1.78pct,减配家电0.78pct;此外,双方在金融板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非银金融:国内基金二季度减配非银0.55pct,北向资金则提高非银配置0.17pct。在调整配置比例视角下Q2内外资在消费领域出现了分歧。
内资在决定抱团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外资的配置行为?从数据层面来看,当内资在消费抱团时对外资行为是不太敏感的。外资于3月开始流出,详见外发报告《外资流入有变,如何解读?》,此后开始密集卖出消费股,3月卖出食品饮料34亿元,4月、5月分别继续卖出154亿元和153亿元;4月和5月分别卖出家电51亿元和56亿元,在外资如此强势出走的时候国内基金却更加坚定地提高对消费的配置比例。由此可见,内资抱团消费对外资配置行为不敏感。回顾2017年的消费抱团历史,同样也是如此,从配置比例上来看,外资对食品饮料的配置比例持续下降,内资抱团不散;从外资买卖行为来看,在抱团后期外资出现净卖出时,距离内资抱团解散还有一段时间:北向资金2017年10月开始净卖出食品饮料,国内基金2017Q4仍增配食品饮料,到2018Q1才大幅减配。
那么,为何国内基金在决定抱团消费时不考虑外资呢?一个明显的迹象是从2017年至今外资正在均衡化在A股的配置比例。虽然对于消费和金融板块的配置比例依然占据主要,但从配置比例的变动来看不同行业依然存在较大差异:2017年至今外资对食品饮料的配置比例其实基本在下降,在2017年对家电、医药和电子表现出明显的增配意愿。在2018年抄底流入期间主要增配的是金融股;年初外资继续减配食品饮料而转向医药、金融与少量成长。在均衡化的过程中,外资并没有刻意强调自身在大消费领域的布局,这也使得国内基金决定抱团消费时考虑外资显得有些多余。
A股消费股定价权偏向哪一方?当内资抱团消费不考虑外资,同时外资又在A股均衡化配置的时候,我们认为两者对于消费的决策是产生于各自的投价分析体系,并不相互依附或跟随。此时,对于消费股定价权其实是不确定的。这点我们从近两年两者配置比例变化、行业指数区间涨跌幅与资金净流入也能看出,对于消费股的定价并没有一直偏依某一方,而是根据市场的动态变化而形成的。
Q2内外资配置行为的三条有价值的线索:第一条启示:“抱团”后续空间有限,建议考虑目前仓位较低的科技成长板块;第二条启示:国内基金对周期的减持明显放缓,调整后配置比例已经转为增配;在调整比例视角下,Q2外资增持传媒、机械和农林牧渔,同时相对内资大幅增持了医药。
风险提示:经济增长不及预期,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55d06bd6-0f52-4afb-bc92-e11bd596d96b.pdf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