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本报告主要展望未来一个季度银行间流动性环境。总量适度:超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是既定事实。央行公布,6月末银行体系超储率为1.60%,较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表明总量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是当前的现实。
节奏扰动:未来一个季度,政府债券供给如何消化是核心矛盾。预计8、9、10月份银行间市场每月需要消化约1万亿的政府债券供给。如果没有超额基础货币供给对冲,长短利率可能易上难下。当然,利率上行对银行配置和息差来说是利好,但对市场交易型主体是压力。
结构分化:结构性存款治理和财政直达基层可能导致银行负债分化。随着监管治理空转和存款竞争,结构性存款规模开始压降,部分银行可能需要通过同业存单发行填补这部分缺口。减税降费直达基层的财政政策、偏向区域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可能使大行负债优势有所下降,这可能导致银行体系负债稳定性减弱。
易紧难松:关注央行二级市场购买国债的可能。考虑到我们已经经历为期两年的货币宽松周期,社融增速仍有继续冲高趋势,经济修复逐渐向潜在经济增速靠拢,而各类工业品价格快速上升,房价及通胀预期有所抬头,启动偏紧的货币环境可能为成为央行合意和合理政策选择,9月份可能是货币环境松紧确认月份。但政治局会议要求“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央行也有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政策诉求,所以在政府债券高发期,央行可能进行平滑对冲,但预计降准概率在下降,央行在二级市场进行国债购买是可能选择。值得留意的是,根据中债登披露的托管数据,“其他特殊结算成员”(主要是央行、交易所、结算公司等特殊结算成员)在7月份大幅增持国债1,965亿元至17,853亿元(6月份央行持有15,889亿元),创历史新高。如果这部分增持主要是由央行完成,这一方面是央行货币政策配合财政特别国债发行,另一方面可能显示基础货币投放机制改革开始启动。
风险提示:
(1)疫情持续时间超预期;
(2)国际金融风险超预期;
(3)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0fdac56f-a4d9-4b93-88f7-85b988b857c3.pdf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