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各位备考小伙伴报下考试成绩:2024.6.1考试成绩57.5分,没有通过;2025.6.28考试成绩76分,超出预期。
第一次写帖子,可能也是最后一次哈,就适当多写点儿,跟大家说下考试历程与心得,给各位在座的小伙伴一点参考,希望对各位小伙伴有所帮助。
2024年说实话对我的打击有点大,真要是差的多,也就不难受了,但是差这么一点儿内心还是非常自责的,我在知道成绩后那几天一直耿耿于怀,对自己真是有些恨意。但是成绩出了就是出了,再自责也没有用了,只能收起行囊准备迎接下一次的备考了。我不在证券公司上班,所以一年只有一次备考机会,因此对我来说,错过一次就等于再等一年,而一年之中其实不确定性挺大的,所以我对待考试是非常重视的,另外我也确实不是按照60分准备的,因为一旦面对考试出现偏难怪,就不是很保险了,我理解60分的考试至少要按照上浮15分准备,也就是75分,会比较保险,这样的话出现偏难怪不用慌,不出现偏难怪那咱们也就直接过线了。
接下来进入正题,开始分享我的考试心得哈。
一、备考周期与时间
备考周期前面时间一定要非常紧凑,考前保持适当紧凑即可。
具体备考周期可能因人而异,各位小伙伴可能需要综合考虑自己的时间,但是我觉得至少至少是紧跟云课堂的时间,按照云课堂的时间要求完成或者提前完成。像财务部分其实完全可以借用上一次的备考资料,法规部分其实绝大多数部分也可以借鉴上一次考前的。总体节奏,我觉得是前面有时间的话一定要紧张起来,以免考前任务过重而又选择战略放弃。
备考时间,我理解是越到以后时间越值钱,越到以后精力越有限,越到以后时间越不可控。
很多小伙伴都是上班族,应该深知边工作边考试的痛苦。在5月份之前,我一直忙于年报、一季报以及港股IPO,断断续续休息过3个周末,其余时间都在加班儿,这个阶段我一般保证每天至少3个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如果是周末休息,就会保证8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5月份之后,因为各项工作都基本结束了,只剩月报了,每天可以腾出至少5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一般是上下班路上拿平板可以看2个小时左右(我上班单程一个半点儿,路上也可以看),然后6点下班的话,7点半左右能到家,吃个饭稍微缓一下,8点就直接骑个车去学校接着看,差不多到10点20左右学校关灯再回家,休息一会儿,再继续看到12点或者12点半。我今年35岁,其实精力已经不如之前了,看到十二点半已经是我的极限了,再晚睡明显就感觉身体难受了。
为什么好多考试会很难?除了那种理工类考试本身很复杂外,另外很大的原因就是时间。结婚生娃、工作应酬、各种娱乐或者其他时间都在侵蚀我们准备考试的时间,而足够的时间是通过考试的必要保证,云课堂也一直反复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希望各位小伙伴一定高度重视,这种学习内容多的考试想要突击几乎不太可能的。
二、建立心理愿景或者远大目标
要给考试一个尽可能大的意义,比如可以是立足于深扎资本市场业务,这是必备的准入条件;比如可以帮助我在财务方面以外对整个资本市场法规、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有一个整体性的相对深入的了解(对我而言); 比如能够让自己在工作生涯中面对升职加薪给管理层多一份考虑;比如能够增加自己的知识护城河。当然它有时候也可以是一个小的愿景,比如你特别想要一个东西,但是前提是你要通过这个考试,然后你可以奖励给自己。
我觉得建立心理愿景的意义在于给我们自己定了一个大的学习基调,当我们在日复一日投入学习的时候,能够让自己能够排除万难,尽可能收敛自己想玩儿或者想偷懒的心态,帮助自己增强在学习过程当中的韧性,在面对各种困难时不会轻易放弃。一个有愿景和目标支持的人和一个抱着过不过都行或者试试看态度考试的人,结果会很不一样的,不要小看这种愿景和目标的力量,它直接决定了我们会用多大的热情、耐心以及韧性去面对这场考试。
三、要自己创造自己学习的环境场
最好是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学习的场,这个场里自己能够心无旁骛地去看书。像我的话,在家里看书我感觉自控力就会差一些,所以只要是能不在家看,我就不在家看,就去外面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最大效率地去看。我是在附近的学校里准备的,累了就在学校里走几圈,然后继续看,遇到周末,一看就是一整天。
四、 学习方法
1、基础阶段:
不管是法规还是财务,一定要全神贯注地听,不要错过东哥讲的每一个细节,并可以适当在讲义上做笔记,争取最大可能在第一遍理解所有的知识点,理解不了的可以通过向东哥提问、向deepseek或者其他AI工具提问、借助各种论坛以及网校的解答等等都可以,我基本都用过,总之不能把问题留下来。这样的话我觉得在听完一整遍后,就不用再完整地听第二遍或者第三遍了,后期就针对自己觉得薄弱的数地方再选择性地听,这样会比较节省时间。
法规重复不限次数,财务部分至少三遍,达到的效果就是一眼就能过这个考点,不会多做停留。
有关财务部分再多强调一点,是否有必要用注会的讲义或者相关课件,我觉得不需要的,从保代考试的考试范围上,跟注会确实差别不算大,但是从考试深度与难度上,应该比注会要简单的,就是按照云课堂提供的财务各科讲义就可以,什么考试就用什么考试的资料,这是最合适的。
2、强化阶段:
强化阶段一定要重视,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纠偏过程。在基础阶段已经掌握的比较好的基础上,再做强化阶段的习题,效果尤其有效,做错的题自己印象会非常深刻,而且那个考点也就直接纠正过来了。我的建议是四遍,前两遍逐个题过考点细节(不管做对了还是做错了都逐个做),后两遍对的题一眼过,错的题再强化,每次遇到计算题或者经常作为综合题考察的那种题,一定要动手算或者列条件(目的是提高做题速度)。这四次做题中间需要间隔一小段时间,比如一两周,这样的话有可能出现同样的题之前做对了这次又做错的问题,然后再纠正,最后就能达到一个深刻且全面的掌握效果。
3、考前三套题
前两套题,不管是一次性三个小时答完,还是说按照比如题型分别掐时间做完都可以,但是必须要亲自做,不能对着答案。这是最后的查漏补缺机会,会的题要把速度再练快一点,不会的题或者不熟练的那就针对性地下功夫记忆,可以在一天的几个时间段来重复记忆,比如每隔两三个小时强化一次,效果会很显著。前两套题建议至少两遍。最后一套听一遍就可以,实在没时间不听了,我觉得也没事儿。
对第一套题,我是分题型来做的,如果把所有时间加起来肯定超3个小时了,而且超的时间应该不少,最后好像是62还是64分来着,这套题如果放在真实的考试环境里,我估计心态得崩了,有的我也不会,而且我感觉题量真的好大,整体做下来心里有点受打击,因为我在做强化阶段习题时我感觉还行啊,怎么做这套题感觉还挺费劲?对第二套题,我做起来明显感觉强度降了,应该是有个将近70分,但是里面仍有自己掌握的不好的知识点。
针对三套题的使用,一定要谨记东哥的提示,不要在意分数,不要在意分数,不要在意分数。考前的任何一道题出错都有原因,可能是基于读题马虎,可能是考虑不全,也可能是知识盲区,但是都没有关系,每一道题对我们来说都是有益的,只要不是正式考试,这些题就都会成为我们通过考试的垫脚石,各位小伙伴一定要保持好心态。
4、答题速度问题
答题速度起不来的很大原因不是知识点不会,而是因为不足够熟练,这个点也是东哥反复强调的。试想,如果我们通篇看完题目,不是因为考试题目难没通过,而是因为我们做题慢没通过,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我想更多的应该是遗憾或者后悔。
按照我以往准备考试的经验,我的方法就是用平时计算量更大的模拟试题去训练,涉及到计算量比较大的,如重大资产重组与重组上市、长投与合并、借款费用、收入、每股收益、股份支付、财管大题等,可以单个题掐时间,也可以几个大题一起掐时间,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去做,让大脑尽可能以最高速度运转,脱离平时咱们答题的速度舒适区。高速运转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错误的概率,很可能会出现考虑不全面的问题,但是没关系,通过持续不断地高速训练,让大脑来适应这个训练强度,总结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哪个点出了问题,然后迅速纠正。后期即便是在这种速度下,也能够保证不出错,因为大脑已经适应了。
5、 考场上的心理战术问题
心理上的紧张、考场上其他人的影响以及考场上遇到不会的题,这些可能都会对我们造成一定的外部影响,我对于这点有个比较深的体会。平时我有时候还会幻想考场上那种紧张的环境,把自己搞的很紧张,但是凡事都是一体两面,各位小伙伴不要过分纠结于这些,我觉得是只需要记住一点就是,我们准备了这么长时间,如今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这最后的120道题,我相信我完全有能力克服种种外接干扰,来心平气和、严肃认真的答完每一道题,一定要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另外,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其实第一套模拟题就很能锻炼我们的心理素质,它不仅难度要大一些,量大一些,它甚至刻意地把几个不好算的财务题就放在考试的前几个,给我们当头一棒,故意扰乱阵脚。这都是模拟考场的那种环境,让我们平时就从知识点上和心理上就得到锻炼,进而到考场上能尽可能地轻松发挥。
今年查成绩,我自己没敢查,把账号密码给了我爸,考完其实我都不是很确定自己一定能过,因为确实也有懵的,而且不止一个,我只是感觉今年答的比去年感觉要好点儿。出成绩那一刻,真的是想哭啊,地铁上没哭出来,想想这两年过的真的不容易,起早倒是没有,但是真是没少贪黑熬夜,哈哈。下半年没有其他的大任务了,就想好好养养身体了,希望各位小伙伴能紧跟云课堂的脚步,早日考完上岸,祝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如果真的真的有需要,可以给我留言哈,我应该是第一分享这种经验贴,会时不时回来看看的,看到一定会回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