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事件:
5月 17日,央行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对金融领域部分热点问题进行了解释。
点评:
货币政策在保持定力的情况下“预调微调”
报告中,央行多次提及“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随着前期逆周期调控效果逐步显现,我国经济基本面在一季度“好于预期”,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例会作出了“国内经济呈现健康发展”的判断,指出要“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政治局会议和中央财经委会议则强调“货币政策要保持松紧适度”,反映出高层对经济预期的改善和保持政策平稳的定力。近期,中美贸易冲突的再度升级,贸易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及全球供应链的影响逐渐显现,4月国内宏观经济数据也有所回落,市场风险情绪所有上行。
需要央行从预期层面加强引导,提振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的信心,平抑金融市场波动。“稳预期”成为央行货币政策阶段性重要目标。
针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操作,央行明确指出,“根据经济增长和价格形
势变化及时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市场利率水平合理稳定”、“促进结构优化,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可以看出,政策“预调微调”原因在于经济增长和价格形势,操作手段是保持市场利率合理稳定。理解稳健货币政策的核心要义—“松紧适度”。松紧适度意味着货币政策在保持总体稳健的基础上,根据宏观经济、物价水平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进行相机抉择动态调整。鉴于此,我们预判,应对中美贸易冲突激化冲击,临时性通过“稳流动性”来“稳预期”之后,货币政策不会大幅转向,增长、通胀和 DR 利率是预调微调的主要观测变量,我们依然认为二季度货币政策处于观察期,流动性水平和短期拆借利率非常稳定,2Q 通胀高位承压,虽然经济增长出现小幅回落,但尚不至于驱动货币政策大幅转向。“总量稳健、结构宽松”是货币政策主基调,定向性货币政策仍将是主要手段,用来优化融资结构,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
中期观测,贸易冲突造成企业推迟投资,损害企业和家庭信心,全球供应链体系受到外部需求放缓冲击,不确定性加大可能推动供应链体系重塑和产业分工再调整,由此可能造成一定的经济下行压力。而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需要相对稳定的宏观货币环境,目前货币政策的标尺是广义货币、信贷与名义 GDP 增速大体相当,但更需要经济运行效率改善。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复苏态势未确认:
如若宏观经济复苏弱于预期,银行规模增长将受到拖累,重点领域资产质量将在政策“逆周期”调节下承压,信用成本企稳下降的进程或放缓。
银行资产质量再度承压:
消费金融、小微领域坏账周期性波动和内外部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均可能致使银行资产质量面临较严峻的考验,银行或为此收紧信用偏好,额外增加计提,影响到净利润。
e3f8c475-12fc-4b5b-af98-643ffcfb4382.pdf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