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零售业务已成银行必争之地
2009年是长期趋势的转折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由出口逐渐切换为投资拉动,形成经济下滑-政策刺激-实体加杠杆的循环,居民作为杠杆链条的最末端,负债端高速增长,银行信贷增长的发动机由对公切换为零售业务。在战略上银行也主动向零售业务倾斜,国有大行主要投放按揭贷款,股份行着重发展信用卡,城农商行一方面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投放场景化的消费贷,另一方面在政策的鼓励下投放个人经营贷款。
杠杆水平处于相对高位,总量阴影下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总量上看居民杠杆相对较高,绝对水平上升迅速;结构上看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50%,短期消费贷款占比增长最快。短期消费贷款激增可能导致居民现金流承压,我们测算的18年末居民偿债比率为36.3%,高于央行披露的9.4%,而较大的贫富差距将结构性矛盾隐藏在平均数之下。
海外经验:供给驱动的信贷繁荣是如何崩溃的?
从以往的经济周期来看,居民杠杆率上升的幅度越大,紧接着的衰退将愈加严重。参考韩国、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信用卡危机经验,居民杠杆断裂主要是由于信贷供给过度充裕,居民使用短期消费贷款增加当期消费,而对未来收入增长期望过高的情况下杠杆过度使用,最终导致偿债能力恶化,劳动力市场出现波动下居民资金链断裂,违约大规模爆发。
微观观察:短期内不良大概率缓慢上升,上一轮高点在17年
信用卡:近几年我国信用卡不良率总体在1.0%-1.5%之间小幅波动,但信用卡债务在快速累积,居民的偿债压力也在上升,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已在积聚。偿付能力最脆弱的现金贷人群信用情况变化可以作为零售风险的领先指标,根据5家美国上市网贷平台违约率曲线,零售风险持续暴露,信用卡不良压力仍将持续上行。
投资建议:配置国有大行和谨守零售能力圈的股份制银行
在不爆发失业潮的假设下,信用卡不良率低位回升,银行间分化加大。信用卡业务比较激进的银行有不良暴露的风险,紧守能力圈的银行(如招商银行)信用卡不良大概率温和上行,国有大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信用卡贷款质量有相对优势。
风险提示
1、就业形势比预期差,失业潮爆发引发居民产资金流断裂,偿债能力迅速恶化;2、最脆弱借款人群偿债能力差于预期,依赖短期消费贷维持消费水平,收入无法覆盖利息支出导致陷入“庞氏陷阱”;
0f05063a-24d7-4138-8d9c-624778ef32d7.pdf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