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微球制剂指将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中所形成的微小球体或类球体,粒径一般在1-250μm范围内。微球将药物包埋或吸附在聚合物分子的表面,通过皮下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后,通过载体表面快速释放、药物扩散、聚合物溶蚀降解等方式,实现药物缓慢释放,可延长药物的半衰期。按结构形式划分,微球制剂主要包括成孔性微球、双层微球及磁性微球三种形式。自2000年日本武田制药的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抑那通在中国上市以来,现已有8家企业的8款微球制剂产品陆续上市,其中亮丙瑞林与曲普瑞林是中国微球制剂行业市场份额较大的两类药物。按销售额统计,2015-2019年中国微球制剂行业市场规模由22.3亿元增长到4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8%,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16.1亿元。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近30年以来,在生活环境变化、社会老龄化、医疗发展及认知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疾病谱发生较大变化,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大内科疾病快速增长,而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呈成下降趋势,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及精神疾病等慢性病对医疗资源的消耗将大幅提升。微球制剂具有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增强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等优势,对恶性肿瘤等慢性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其市场需求将呈上涨趋势。
商业价值逐步凸显
微球制剂作为改剂型的高端仿制药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技术与市场优势。相较于原研药,微球制剂等改剂型仿制药的研发难度与研发成本更低,研发时间较短,且产品市场利润可观。相较于普通仿制药,高端仿制药市独占性较长,且部分药物有专利保护,市场竞争格局稳定。因此,微球制剂具有低投入、低风险、高回报的特点。
产品种类逐渐增多
随着制剂技术水平提升,微球制剂的产品种类逐步多样化。微球制剂技术多应用于亮丙瑞林、曲普瑞林、戈舍瑞林、罗替戈汀等多肽类药物,目前正逐步向利培酮、纳曲酮等小分子药物领域应用拓展,其适应症不断扩大,逐步覆盖到恶性肿瘤肿瘤、精神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及糖尿病等多个领域。
企业推荐:
丽珠制药、绿叶制药、圣兆药物
25bf1ed8-d794-4025-a5e3-944b2aed34db.pdf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