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本报告是本环境统计团队完成的第七份空气质量评估报告。由于计算新冠肺炎疫情对2019季节年大气污染浓度的影响,本报告的发布时间比往年晚了近三个月。前六份报告分别发布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2017年3月和8月、2018年4月、2019年4月。第一份报告[1]分析了北京城区2010年至2014年基于单站点(美国大使馆)的PM2.5污染状况;第二份报告[2]通过研究中国五城市2013年至2015年美国使领馆和相邻环保部站点的PM2.5数据,对比了两个数据源的数据质量和一致性,也度量和分析了这五个城市的PM2.5浓度的变化趋势;第三份报告[3]集中研究了北京市全部(36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2013年至2016年的空气质量变化情况,量化了APEC 会议、大阅兵和冬季供暖期间所采取的污染管控措施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且将纳入分析的污染物从单一的PM2.5增加到常规的六种污染物;第四份报告[4]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73个国控站点2013年3月至2017年5月六种常规污染物的数据,总结了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状况和变化趋势;第五份报告[5]综合评估了“2+31”城市(比“2+26”多5个城市)172个国控站点2013年3月至2018年2月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第六份报告[6]综合评估了“2+43”城市(相比于报告五增加了汾渭平原11市和延安市)247个国控站点2013年3月至2019年2月的状态和变化趋势。本报告覆盖的城市范围在去年“2+43”城市报告[6]的基础上,补齐了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余下的城市,统称“2+66”城市。
本报告将基于这68个城市354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不含背景站点)2013年3月至2020年2月污染物监测数据和78个气象站点2011年3月到2020年2月累积八年的小时气象数据,综合评估“2+66”城市过去七年空气质量的实际状态和变化趋势。
本报告的具体内容如下:
描述过去七年“2+66”城市六种常规污染物去除气象因素影响后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
分析京津冀及周边晋鲁豫陕地区六种常规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趋势;
总结“2+66”城市空气质量情况,为京津冀及周边晋鲁豫陕地区空气治理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给出“人努力-天帮忙”指数,分别量化气象和人为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评价2020年初新冠疫情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439dcf57-fb68-4be7-b5e2-0da9aea2bbd0.pdf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