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国内:央行“珍惜”利率空间,商业银行进退两难。进入下半年,央行货币政策的可预期性降低,我们认为释放信号的“混乱”,正是央行“表”在稳增长,“里”在保留货币政策空间,根本上则是防风险为主的外在表现。近期央行连续两月新作MLF,并降低利率5BP,引导预期的同时,稳增长诚意不足。我国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是资金融出的主要力量。而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局面是一方面在调结构政策要求下的被动“资产荒”,卡住了资金向传统“优质”资产的流动,反而“支持”风险较高的企业。另一方面是在降成本的要求下,不对称性降息,压缩利润空间。且对于国有大行还担负着减税降费下缓解财政压力的责任。在此背景下,国有大行或许尚且维持,对于中小银行尤其是地方性商业银行来说,日子可能更为难过。理论上,2017年后每月新增贷款中,中资国有全国性商业银行占比约为40%,其余商业银行每月新增贷款约为8000亿元。若央行将新增MLF 常态化,即每月新作2000亿元,再假设这种相对“便宜”的负债全部进入中小行,恐怕也是杯水车薪。由此央行等幅度引导LPR 下行则显诚意不足。且易纲行长在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上表示,“金融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推动金融机构转变贷款定价惯性思维,真正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促进实际贷款利率下行”。即市场看向央行,央行要保留应对风险的弹药,进而将市场期望转嫁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有苦难言,降成本难产,转而期待财政滴灌。本周央行为应对缴税通过7天逆回购及国库定存净投放3500亿。R007周均下行14BP 至2.66%,DR007周均下降17BP 至2.49%。
为破解社会资本下乡瓶颈制约,多部门正研究出台一揽子新政,包括制定乡村产业重点投资领域目录和清单,研究完善人地钱政策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用地政策正抓紧完成,乡村人才振兴意见也有望出台。11月16-17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江西调研时强调,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拓展改革试点,助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11月18日在“2019北京国际金融安全论坛”上表示,金融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是财政安全。在金融安全和金融风险相关联的地带,有财政风险和财政安全。如财政发生风险,财政安全面临威胁,金融层面的安全也将不复存在。因此,要把金融安全和财政安全联系在一起,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紧密对接。防范金融风险,基础要落在防财政方面的风险上。
国外:美联储10月会议纪要公布,认为10月降息之后利率已经得到很好的较准。德国11月份综合PMI 升至3个月高点,2020年有望迎来欧元区经济的小幅上修。中东地区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美国一改常态认为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定居点扩张不违法,伊朗则在美国的策动下,爆发大规模示威骚乱。
风险提示:处置地方隐性债务导致基建企稳乏力的风险。
9e03341b-ad13-4eee-93da-a67c67dfb950.pdf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