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有幸与某MD就新三板的话题进行了初步的沟通。现应邀写篇文章挺新三板部门,希望能为各位朋友提供一些借鉴。鉴于本人才疏学浅,某些观点和看法可能有些偏颇,欢迎大家共同探讨,相互交流。
新三板本身介绍的文章及相关政策网上颇多,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我建议各位朋友看过这些文章,对新三板有大致了解,再来指导本人的拙作,希望本文对大家的职业选择有所帮助。
1、先谈理想。众所周知,创业板并非中国的NASDAQ,沿袭主板、中小板的审批制度,只是在财务指标上有所降低,人称“小小板”。一道硬性财务指标,挡住了多少有强烈进行心的高速成长性企业,让他们不得不选择在境外上市。但新三板给了这些企业机会,使得他们在被银行挡在大门外时,被高利息的民间借贷压得喘不过气时,获取微薄的政府补助都无望时,有了更便捷、更合理、更充盈的融资渠道。新三板正在创造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缔造中国的NASDAQ。试问,我们力争加入投行不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么?
2、再谈物质。我相信不少朋友往投行这条路上挤,不少是为了财务回报。股权分置改革后,投行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让其他行业的朋友羡慕不已。让我们冷眼看一下上市公司的分布,60%以上集中在制造业,中国股市也成了“中国制造”的代名词。以本人在制造业多年的打拼经验,这些企业多数还停留在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在国内组装销售的水平,利用国内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这些企业特点就是技术含量低,但是产量大,符合国内证券市场的硬性财务指标。近年来,随着国内人力成本和资源价格的迅速攀升,这种经营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调账。现在,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设立新三板就是为了帮助“中国创造”中小型高新企业快速成长。新三板部门就是为了抢占这一市场先机而设立。当新三板部借此契机迅速掌握大量项目资源的时候,大家就能从中获得高额的财务回报。
3、前景分析。有朋友会问,现在从事投行业务的投行部、债券部业务也很充足,为什么要转做新三板。其一,纵观全球成熟资本市场,纽交所、伦交所等,IPO项目基本来自发展中国家,其境内都以兼并重组和资产管理为主。其二,传统制造业项目面临枯竭。在江苏、广东、浙江、山东等传统制造强省,财务指标满足的企业基本都把上市提上日程。而三五年后,很难再找到适合的项目。传统制造业企业成长周期为八到十年,高新企业为五到八年。以本人在江苏多个地区考察的情况和与多名主管工业的地方领导沟通得出的结论是三年以后很难再找到满足财务指标的传统制造企业。其三,高新企业以其高速的成长性正逐渐取代传统制造企业成为未来IPO的主力。举个我同学的例子,某社交网站08年成立,她是里面的创始员工,目前已经是中层了,分了不少期权。听说,今年就要上NASDAQ了,她极有可能成为千万乃至过亿的富婆。正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做投行业务和做实业一样,需要看发展前景。
最后,我借用马云的激励一下大家“If not now, when? If not me, who?”。时不我待,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自我价值,为一份伟大的事业而共同奋斗。
Join and Enjoy。
——一名传统制造业的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