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不会变成CPA,但保代会变成一般投行人员。
6月份写了一篇《未来大趋势》,浅显的体会,请多指正:
前几天,和几个朋友再聊,聊到中国前面几年的变化。2006年以来,中国变化之巨看不太到、摸不太着,但又冲击大多数人的心灵。 什么变了:多数人都变穷了。 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变化是长期依靠货币扩张和相应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积累的必然结果,可以说弗里德曼关于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正确的。中国社会的这一次变化,影响深远甚于90年代的国企改革。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看到中国未来的若干趋势,抓住这些宏观趋势,有助于把握身边的出现的机会,有利于平复躁动的心。 未来趋势 什么是趋势,趋势就是顺其者昌、逆其者亡。 趋势一: 从通胀谈起,未来的趋势是,中国不再长期依赖投资以及相应的低利率和货币投放来拉动经济增长,但并不是永远不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或者永远不会出现通货膨胀。与这相关的是,中国将逐渐不再以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唯一指标,因为政府不可能长期置民生于不顾。在就业问题于国企改革基本完成后的十多年里逐渐不再是中国社会面临的第一大难题的时候,GDP不再被大家作为唯一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时候,适当的GDP增长目标、适当的货币投放和适当的通货膨胀,将在中国这个经济周期的未来若干年成为常态。 趋势二: 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人民币将还会升值。我国通过资本项目控制,规避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冲击,因此,升值对一个还相对封闭的市场来说,多数民众还不能充分享受到中国国力提升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只能享受进口产品价格相对国产产品价格的逐渐相对降低。例如,进口电器和汽车等产品与国产产品的价格差异,对大众来说不再象从前那么望不可及。 趋势三: 象一般的产品一样,中国劳动力放到产品成本中也不再象以前那么低廉,但智力红利将出现,民营企业在吸引人才的竞争中将缩小与国企和外企的落差。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最根本源动力。企业在产品面临价格优势降低、毛利率降低的过程中,一部分将成功通过技术和产品质量提高来与国外厂商竞争,另一部分将转移产业。因此,我在想,衡量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应将劳动力成本的节省扣除再与发达国家的同行对比。否则,企业可能还是处于享受产业转移或需求兴起(如国家鼓励投资某些产业)的阶段。 劳动力不再低廉主要指制造业工人、操作工与服务业的服务员。而中国的智力红利已经逐步为广大民营企业所受益。约在2006年以来,大专、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竞争激烈,未来将有大批毕业生要到相应行业的民营企业就业,使得民营企业更容易获得经营发展所需人才;同时,民营企业利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为部分优异的技术、市场与管理人才提供股权激励,也将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这些都有助于造就更多的各行业精英企业,如在深圳成长起来的,通讯行业的华为与中兴(比大唐发展快、好)、互联网行业的腾讯、金融业的平安与招商和汽车业的比亚迪等,还有其他地区的阿里巴巴、苏宁电器等。 趋势四: 随着中国成为经济大国,中国将再造一个华尔街。因此,金融从业者要有时间和耐心。中国证券市场也将在1-3年让大家感觉越来越像成熟市场。个股在较大程度上出现分化,牛市中也有仙股,不再是什么股都可以持有、都有机会,未来的盈利更多来源于个股的成长性。A股在紧缩政策影响和国际板的惊动下价值回归,特别是中小板、创业板的估值回归,应该说给出一个找到未来成长股的机会,如果能发现未来1-2年动态市盈率已经是10左右,那么现在是机会投资了,例如理邦仪器、北京君正和内蒙君正,可能会走出08年10月以来大华股份、大洋电机、中天科技、东方雨虹,2010年5月以来的亚厦股份等个股的走势。“大盘底部+成长股”这应是少数几种简单的盈利模式之一,只要你形成了基本能判断的能力、有中线目标并学会了等待、资金能承受一定风险。 趋势五: 房价难以再快速大幅地长时间上涨。2006年以来,中国主要城市房价整体涨了2倍多,这是两股力量在推动: 1、货币推动:房价可以说是通货膨胀的先行价格,领涨而已。 2、住宅成为长期的稀缺产品:房改后,中国完全没有保障房、廉租房建设体系。第二种推动力量也体现在,2009年底以前,商业地产(写字楼)价格与住宅地产是倒挂的。也就是说,住宅比写字楼供求关系更紧张、更为稀缺。 为什么房价难以再快速大幅地长时间上涨?因为党和中央政府也会充分认识到“多数人都变穷了”带来的很多方面的危害,从2010年以来的房地产政策、通胀控制政策,以及之前的医改、社会保障改革可以看出,特别是最近今年的保障房政策,政府是有决心的——尽管政府无法完全控制市场,仅是影响市场的一股力量。 当然,反过来看,如果这些房价调控政策不能得到有力执行,一旦货币政策同时转向,房价将报复性上涨,后果很严重——对老百姓而言。 趋势六: 中国经济增长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拍脑袋估计有10年左右,城市化加速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主要源动力之一。为什么中国经济还会增长,因为中国城市化只刚走过一半,未来将会加速。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预计将超过50%,年均提高0.8-1个百分点。另外,随着中国农产品价格的“价值回归”,农民生存状态得到改善,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是中国经济的巨大消费市场和经济增长动力。农村消费将与消费升级、奢侈品消费构成中国消费力量的两极,这两极消费将在未来与投资、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一起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趋势七: 社会伦理将重构。这些方面很多、很广泛。例如,离婚将成为越来越司空见惯的现象,除经济犯罪外,其他犯罪将更多是心理原因驱动,更多是社会矛盾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