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投行业服务、产品的撮合及交易! “投行先锋客户端” - 投行求职
      “项目”撮合 - 投行招聘

投行先锋VIP会员的开通及说明。 无限下载,轻松学习,共建论坛. 购买VIP会员 - 下载数量和升级

“投行先锋论坛会员必知和报到帖” 帮助您学习网站的规则和使用方法。 删帖密码积分先锋币评分

查看: 1082|回复: 0

债券类报告猛挖机构“私密”迎合需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8 12: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债券类报告猛挖机构“私密”迎合需求 宏观研究同质化
  一份宏观研究报告到底能卖多少钱?对此,上海某大型券商固定收益部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在资讯丰富的当下,券商的宏观分析报告并“不太值钱”。但为了其他隐性综合收益,券商研究所及固定收益部门等仍在宏观报告的花样翻新上大动脑筋。
  宏观研究陷同质化漩涡
  据证券时报记者调查,仅就宏观债券类研报而言,当前定期在中国债券信息网、几家主流证券类报纸及某些高端资讯软件平台发布研报的机构数量,至少为50家左右,这些机构主要包括券商研究所、固定收益部及少量自营部门,此外还包括中小型银行的金融市场部等。研报除对重大政策、事件及公布数据的点评分析外,实在难以找到新意。
  据了解,除基金公司仍是券商研究所宏观报告的忠实“拥趸”外,其他如银行、保险等机构都不再愿意花钱去买此类报告了。对此,一位基金公司人士称,购买研报的目的之一,也是出于监管要求中所谓“应具有第三方的客观投资依据”考虑。
  总部位于深圳的某券商固定收益事业部近日向记者发来一份研报,其邮件标题“债市金融机构研究月报No.1(VIP客户报告)”似与往日有所不同。打开附件后记者发现,这份研报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宏观策略报告。通读全文并统计字数后得知,该报告总计20513字的内容中,仅有234字为宏观分析,其余篇幅均为对债券投资主体,即各类商业银行(含外资行)、保险、基金、券商等的配置及增持减持行为、资金杠杆率、券种投资偏好等的分析判断。
  撰写这份研报的该券商固定收益部研究员贾见成(化名)告诉记者,债市与宏观面联系很紧密,以往报告虽然对机构行为也略有涉及,但多数只是做辅助分析。贾见成表示,今后其部门的宏观利率报告照常会出,与机构月报之间并无冲突。
  半公开数据价值待挖掘
  贾见成向记者表示,与通常意义上的宏观利率报告或信用策略报告有所不同,这份债市机构月报是根据公开或半公开的机构承销与交易数据,经过特定的组合、分析判断后得出的。贾见成表示,虽然大多数银行负责债券一级承销的人员已在从事此类数据的收集工作,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对外分享。
  “公开数据中很多被市场忽略了,无形中成为了‘无效信息’,这是很可惜的。对它们进行有效加工后,都是很有价值的。”贾见成表示。据他透露,半公开信息多数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网站,这些盘后数据对机构而言并非秘密。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债券研究员李建朋对此认为,此前就有机构对中债网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其写入策略报告中去;在一些新债投标预测报告中,也有针对不同机构分类建议的内容,但类似这样独立成册定期发布的机构行为分析报告,还是第一次看到。
  贾见成认为,今年以来,监管层对债券市场发展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但无论是产品创新或者相对应的监管要求,其对于不同机构而言也会具有较大差异,现在开始尝试机构行为研究,可以说是正当其时。他告诉记者,本期报告中监管相关内容还不够充分,下一期开始会重点关注。
  机构行为差异受重视
  一位曾在国有大行任职的某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总经理表示,反过来看,银行机构的投资行为不仅受到债券市场的影响,更大程度也易于受制于信贷投放、监管政策变化等更为广义的事件。他告诉记者,金融机构研究可以立体全面地看待整个市场的演绎和发展,更加透彻地理解债券收益率变动背后的逻辑。
  李建朋向记者指出,金融市场会出现很多理性模型及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往往需要从个体行为中去寻求答案。比如说,债券市场中很多“诡异”的交投结果,无法从通胀、经济等基本面或市场资金面去加以解释,这就要从机构的行为模式入手寻找原因了。
  东北证券一位匿名人士认为,从买方角度去看,他们既欢迎这一创新,但又可能因为“底牌”遭泄而阻碍其发展。机构行为逐步被公开后,市场交易会因此变得更有效,对价格信息的敏感度会得到提升。但同时,参与者的操作难度也会随之增大。
  农业银行高级研究员马永波表示,债券交易并非“零和博弈”,竞争中有合作,信息很多时候也是共享的。但也正因为此,宏观报告的数量过于泛滥,光凭某个观点已难以体现出其真正价值了。马永波指出,未来宏观债券类研究的焦点,将会是市场参与者的监管细则差异、市场结构差异、风控及考核标准的差异等,简而言之就是机构行为的差异。
  调拨人手迎债市暖春
  接受记者采访的国有大行、城商行、券商资管及自营、保险公司等人士,均表示出对这份“债市机构月报”的较大兴趣。他们普遍认为,与股票市场不同的是,债券交易采用“一对一”的场外询价方式,能够即时感受到对手的各种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机构个体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但人手不足以及行业机构数据获取较为困难等,可能成为其最大的制约因素。目前除了上市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定期报告可作为滞后的数据来源外,其他机构数据仍然很难入手。”南京银行金融市场部首席分析师黄艳红认为。
  对于研究人员的安排,贾见成指出,其所在券商固定收益部采用的是4+3模式,即宏观研究有4人,分别是宏观策略、信用策略、衍生品及行业研究;此外,纯信用类债券研究有3人。
  记者随后获悉,某国有银行上海资金交易中心近期已展开新人招聘活动,在其总共6人的招聘计划中,信用研究、国债期货及风险控制三大类别将各招2人。据了解,与往年相比,其薪资水平已有较大幅度上升。或许,中国债券市场的春天已经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法律及免责声明|服务协议及隐私条款|手机版|投行先锋 ( 陕ICP备16011893号-1 )

GMT+8, 2024-5-14 09:24 , Processed in 0.703833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