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我国生物育种技术推广进入实质性的新阶段
我国传统种业,受到供给侧改革、市场竞争激烈的影响,市场规模增速略有下滑,导致大多数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但是,随着生物育种作物品种安全证书的发放增加,抗虫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为我国历史上首次获批安全证书。于2020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重点提出2021年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还是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层面提到解决种子问题,我国种业发展已经进入实质性的新阶段。在生物育种政策春风的吹动下,国内的上市公司有望打开业绩天花板,从行业集中度和利润率两个角度提高盈利能力。
玉米种子上行周期已经开始,相关转基因产品市场规模最高467亿元
玉米是我国种植规模最大的农作物。在供给端,玉米播种面积下滑的同时库存加速去化,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减产的威胁仍然存在;从需求端来看,截止2020年11月末,全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均已恢复至常年水平的90%以上。存栏量的上升会带动饲料需求增加,从而传导至对上游玉米的需求。玉米种子的上行周期已经开始,龙头种企有望进入量价齐升的阶段。根据测算,转基因玉米种子在我国实现商业化以后,预计可达到150亿元-467亿元的市场规模。
行业“马太效应”明显,仍有较大估值回归空间
生物育种技术进行商业化推广以后,受到研发开支大、技术门槛高等因素,小公司会逐渐被市场淘汰,“马太效应”下市场份额会进一步向龙头企业集中。在我国生物育种政策春风下,种子行业将迎来质的飞跃。截止2020年12月末,行业PE-TTM仍处于历史低位,在行业整体估值提升的预期下,拥有较大估值回归空间。相关受益于生物育种市场开放的国内外上市公司有:大北农、隆平高科、登海种业,及奥瑞金种业。
风险提示:我国生物育种相关政策的推进不及预期。
0d268380-a553-45bc-bf4a-4f9d7e6f7333.pdf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